(背景音乐起)亲爱的观众朋友们炒股配资入门知识网,欢迎再次聚焦《非诚勿扰·IPO特别版》!
今晚,聚光灯下这位特殊的嘉宾可不容小觑——他就是被誉为"山大嫡子"的山大电力。虽已披荆斩棘闯过会审关卡,但其IPO征途中的硬核操作却让本该严肃的灭灯权沦为资本市场的黑色幽默。
当学术光环遇上商业法则,这位优等生究竟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标兵,还是金玉其外的挂科选手?让我们重返现场,揭开谜底!
研发投入的“山大式低调”
VCR传来声音:“诸位好,我是山大电力,祖籍山东济南,家族显赫——我妈是山东大学,我爸是山大资本(全资子公司),七大姑八大姨包括梁军、张波、丁磊等教授天团(合计持股超50%),我们整个家族堪称'山大系'的中流砥柱!董事会九席中六个席位是自家人,就连财务总监也是由学识渊博的副教授担纲。”
头顶山东大学校办企业的耀眼光环,山大电力在研发投入上却是奉行"极简哲学",其6.98%研发费用率在行业12%的平均线衬托下,宛如一片单薄的秋叶。
当科汇股份、智洋创新在创新赛道上你追我赶,研发投入纷纷突破两位数时,山大电力却像一位精明的账房先生,拨弄着算盘悠悠道:"融资如蜀道难,论证似龙门险,咱们讲究的是锱铢必较的智慧。"
哎呦喂,区区3142.95万元、3757.96万元和4596.27万元的研发投入竟沾沾自喜上了。短片里,侃侃而谈的身影正眉飞色舞:"别看我们研发单薄,一年五六亿的营收数字难道是摆设?那些砸重金搞研发的同行,如今不依旧只能望尘莫及。"
市场纷纷质疑,这么低的研发投入本该成为首轮淘汰的充分理由,为何无人按下象征否定的红灯?其实呢,以上池君的专业视角审视,山大电力的研发投入占比要是高于行业可比企业那才叫见鬼了,低于同行反而可以用当下流行网络用语来形容——包的啊!
山东大学近年来高举"人才强校"大旗,不惜重金打造科研平台、发放优厚补贴、解决住房教育等后顾之忧。
且观山东大学旗下另一校办企业——山大地纬(688579.SH):核心技术团队多由高校实验室孕育而生,既沐浴着校方品牌的金色光环,又享受着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的便利通道。再览另一校办企业——鸥玛软件(301185.SZ):山东大学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控制,校方不仅慷慨授予专利之钥,更持续输送技术活水。
嘿嘿,山大电力全家可都是‘山大系’嫡系亲友团!这个时候,学术殿堂会不会变成山大电力的技术输血站?莘莘学子的智慧结晶,会不会变成企业账本上一串待摊销的数字?而象牙塔里的知识沃土,又是否早已沦为商业棋盘上的过河卒?
白嫖母校资源,或许是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相比之下,科汇股份、智洋创新这类民营企业,既无遮风挡雨的庇护,也难觅雪中送炭的援手。它们如同市场丛林里的野草,只能在夹缝中顽强生长,可是这能怪谁呢?略略略~~~
接着播放VCR:"我们公司那位兢兢业业20年的研发副总监范作程,升任总监才半年就因家庭原因离职。不过没关系,反正他就像个精致的摆设,从未真正参与过具体项目!我们高举强化研发的大旗募集5亿资金,却被明眼人发现这出戏的玄机:67.1%的募投项目都砸向了产业园建设。更妙的是,那1.8亿研发中心预算里的4600万摇身一变成了砖瓦水泥的狂欢。但这又算什么呢?不过是资本游戏里司空见惯的小把戏罢了。"
瞧瞧这'山大式低调',恰恰说明校名即信用!深谙此道才有可能把国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让每一度电都流淌着百年学府的智慧基因。
国家电网的“铁饭碗”
山大电力堪称国网御用CP。宣传片继续:“我们的故障录波监测装置如同常胜将军,中标率常年稳居冠军宝座;时间同步装置则是领奖台上的常客,从未跌出前三。”
报告期内,按照国家电网体系年度物资类中标统计结果,更是远远把同行公司甩在身后。
VCR中正上演着现代版龟兔赛跑——深陷研发投入不足行业均值一半的创新荒漠,手握七成营收来自国家电网的免死金牌。而在这七成营收当中,竟有近乎30%的养分来自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其中功劳或许应归咎于山东与国网的产研学以及一些人才输送吧。
打断众人观影兴致,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幕:国家电网办公室的领导们正专注公务,忽然推门而入的竟是昔日恩师或者是其得意门生。此刻,他们该当如何?是立即起身相迎,以表敬重与欣喜;还是安坐如常,维持领导威严?这微妙的一刻,让人不禁揣测其中的人情世故与职场玄机。
上池君尚未参透其中玄机,只是隐约觉得:那绽放的笑靥或许该留给桃李情深的师生,而那不怒自威的气度倒更适合应对那些无关紧要的商业往来。
这一点,从山大电力财报上那光彩夺目的差旅及招待费或许能够验证一二。2162万元、2599万元、3069万元,这笔钱不花费是不行的,不过说实话其数额都快要赶上研发投入了。
说到此处,一瞧国家电网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情况的通报,其中存有行贿行为的企业总计30家。哎哟哟,山东企业近乎要占据半壁江山了,莫非是鲁式酒桌文化附身了?着实不知山大电力这七成来自国网的订单的纯洁度究竟几何,不禁为其担忧。
犹记去年此时,上池君在上海光伏展偶遇两位青岛鼎信的青年才俊,谈及公司被国家电网列入黑名单一事,他们言称影响定然是巨大的,故而当下也正在将部分重心悄然转移至新能源行业。
山大电力不知是高瞻远瞩还是随波逐流,这两年也搭上了新能源的快车开始涉足充电桩业务。可惜在最炙手可热的黄金时期,其销售收入也不过勉强达到六七千万元的规模。
倘若——仅仅是倘若——上池君所担忧的境况成真,山大电力不幸步了青岛鼎信的后尘,那这式微的充电桩业务,能否独自撑起明日的业绩?答案显然是不能,更不会成为现实,毕竟山大电力递表前的多位隐名股东,个个都是深藏不露的狠角。
不妨在此插入一则小广告:120KW直流充电桩,正是上池君深耕多年的专业领域。若山大电力的采购或研发同仁有幸读到本文,诚邀您联系本君,贵司规模恰好与我们的灵活产能相得益彰,可围绕代加工与贴牌业务展开深度交流。
画外音
BGM《演员》响起:“简单点,圈钱的方式简单点……”
研发费用比食堂大妈手抖的菜量还少,分红却像免费汤一样豪横,不知不觉四年间分红居然突破亿元,这是上市还是上供呢?
想来一帮人早就把产学研这套东西玩得明明白白——研发靠学生打杂,专利靠教授挂名,分红靠国网输血,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堪称‘学术变现’教科书!山大电力深情款款:"我们将用百年学府背书/用国网订单造血/用最低研发投入创造最大股东回报!"
山大电力与资本市场炒股配资入门知识网,终究会“牵手成功”吧!因为学术IP永不塌房,韭菜地里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