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就深圳惠泰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利润分配涉及的差异化权益分派特殊除权除息事项发表专项核查意见。惠泰医疗计划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扣除回购专户中股份后的数量为基数,向股东每10股派发20元现金红利(含税)炒股加杠杆有什么区别,并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4.5股。截至核查意见出具日,公司总股本为67,220,020股,扣减回购账户中311,808股,预计派发现金总额为133,816,424元,拟转增股本30,108,695股。公司回购专用账户中持有的311,808股不参与利润分配。差异化分红计算得出每股现金红利约为1.9907元,流通股份变动比例约为0.4479。本次差异化权益分派符合相关规定,对除权除息参考价格影响小于1%。中信证券认为,此次分派符合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未损害上市公司和全体股东利益。
1964年10月初,赫鲁晓夫和往常一样,来到了黑海附近的克里米亚度假,本以为这是一场普通的度假之旅,却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克里米亚了。
黑海的度假生活让赫鲁晓夫很享受,但没多久,一通电话打破了他的平静。
10月12日,得力手下勃列日涅夫打电话给他,说有一场重要的会议等着赫鲁晓夫来开,赫鲁晓夫不疑有他,打算飞回莫斯科开会。
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
但刚刚登上飞机那一刻起,赫鲁晓夫隐约感觉不对,因为身边的警卫人员都被换掉了.
果然一下飞机,就被软禁起来,在随后的会议中,赫鲁晓夫重回当年发难贝利亚的场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人不断指责赫鲁晓夫这几年的错误。
这个时候赫鲁晓夫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视为忠心部下的勃列日涅夫想要夺权,尽管赫鲁晓夫想要改变这个局面,但现在被软禁起来,一点机会都没有。
勃列日涅夫的小动作赫鲁晓夫一点都不知道吗?此前赫鲁晓夫儿子谢尔盖就听到政变的风声,并且立即告知了赫鲁晓夫。
但赫鲁晓夫认为,勃列日涅夫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根本不会做这个事,也没有下令彻查,反而若无其事继续度假。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卡斯特罗
就是因为这次疏忽,赫鲁晓夫败下阵来,如今说这些已经没用了,只能接受事实。
10月14日,赫鲁晓夫被迫在因病请求退休声明上签字,对外宣布退休。
一开始,勃列日涅夫忙于稳固权力,并没有对赫鲁晓夫进行严密的看管,意味着此时的赫鲁晓夫可以随意行动,且继续住在列宁山上的九号别墅。
而在苏联惊讶赫鲁晓夫突然退休的时候,苏联“上升号”飞船返回地球了,按计划,将要在10月23日为他们举办欢迎仪式,且这场欢迎仪式是赫鲁晓夫主持参加的。
科马洛夫(1967年在太空飞行中牺牲)
但如今,赫鲁晓夫肯定参与不了了,只能在电视上看直播了。
本来能去现场的,现在只能在电视上,赫鲁晓夫心里很烦躁,立马要求贴身警卫梅利尼科夫陪同他一起出去溜达溜达。
然而赫鲁晓夫刚出别墅,正在欢迎仪式上的勃列日涅夫就收到了消息,表情一下子凝固了。
他很害怕,害怕赫鲁晓夫来到欢迎仪式上,一旦他真的来,搞不好会利用欢迎仪式搞事情。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出现,勃列日涅夫要求立即封锁前往欢迎仪式上的道路,并且密切关注赫鲁晓夫的动向。
显然勃列日涅夫多虑了,赫鲁晓夫压根就没想去会场,只是在别墅周围转转罢了。
勃列日涅夫
虚惊一场的勃列日涅夫立马决定好好处理处理赫鲁晓夫的退休生活,毕竟赫鲁晓夫当年能扳倒马林科夫、贝利亚等人,谁也不敢轻视他。
勃列日涅夫先让赫鲁晓夫搬到另一幢别墅里,当然这个别墅早已提前安装好了各种监控装置,然后找来了米高扬,让他和赫鲁晓夫会面,并且委婉的告诉赫鲁晓夫他的退休待遇。
毕竟米高扬和赫鲁晓夫有着不错的私人关系,对他来说非常合适。
米高扬的到来,让赫鲁晓夫感到意外,毕竟他已经失势,很多人为了怕触霉头,都不敢找赫鲁晓夫。
然而米高扬这次来并不是以朋友身份,而是带着任务来的,礼节性的寒暄后,米高扬告诉了赫鲁晓夫退休后的待遇。
退休后的赫鲁晓夫
退休后的赫鲁晓夫可以继续住在别墅里,并且可以终身使用,每月还可以领取五百卢布的退休金、配备司机的专车、厨师以及保姆,足够下半生衣食无忧。
对于这个退休安排,赫鲁晓夫没说什么,但随后一句,让赫鲁晓夫震怒不已。
原来米高扬表示赫鲁晓夫别墅里的警卫人员和服务人员都必须更换。
很显然,勃列日涅夫就是要在赫鲁晓夫身边安插监视人员,虽然以“安全”为理由,但实际想干什么,赫鲁晓夫一清二楚。
赫鲁晓夫全家福
赫鲁晓夫虽然愤怒,但也没办法,只能接受。
好在这些人并不住在别墅里,而是在同一个院子里的一间屋子内,还是给了赫鲁晓夫一点面子。
每天,赫鲁晓夫都可以在院子里自由的活动,想要去莫斯科也不是不行,但必须有警卫人员陪着,当然,也可以在不在严密的监视情况下去拜访其他亲友,偶尔还能去附近的农村逛逛。
全家福
一开始,赫鲁晓夫情绪还是相当低落的,时常以泪洗面,要么就精神恍惚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几个小时,毕竟从最高层滑落,谁也不能若无其事的彻底放下。
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赫鲁晓夫开始适应这样的生活,并且尝试其他事务打发时间。
晚年看报纸的赫鲁晓夫
最初赫鲁晓夫迷上了摄影,买来一套摄影设备开始拍摄照片,记录周围的一切,甚至还和周边人合影。
赫鲁晓夫
但后来,赫鲁晓夫选择种地,毕竟是农民家庭出身,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而且从政后,在农业方面搞出不少成绩,甚至获得“农学家”的美名。
在众多农作物中,赫鲁晓夫比较感兴趣的还是西红柿,至于玉米?或许因为种玉米让他名声受损,他也不想种玉米了。
在菜园里,赫鲁晓夫一口气种了两百棵西红柿,每天早上一起来就到院子里给西红柿浇水施肥。
眼看西红柿就要成熟了,却毁于一场异常天气,这让赫鲁晓夫很悲伤。
比起下台,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很快赫鲁晓夫又迷上了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需要各种铁管,好在赫鲁晓夫当过钳工,正好派上用场,买来各种铁管后亲自钻孔排布,并且准备各种营养液。
这次种植没有白费,让他获得了一次大丰收,甚至认为无土栽培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只是赫鲁晓夫仔细算了一下,无土栽培出来的成本是普通种植的十倍,这样的粮食种出来,怕不是没人买得起,强压下自己要推广无土栽培的心思。
麦田里的赫鲁晓夫
除了种地,赫鲁晓夫还时不时前往周边的农村转转,虽然下台了,但依旧关心农业,比如附近一个农庄由于耕作不太精细,赫鲁晓夫就找来农庄负责人责备了一番。
但现在赫鲁晓夫只是一个退休人员,农庄负责人压根就不想搭理他,劝他不要多管闲事,让他气愤不已。
这些都是赫鲁晓夫退休生活里的一些小插曲。
1967年,赫鲁晓夫打算写回忆录,记录自己的一生,不过他的记录方式是用磁带。
一开始用的是比较落后的磁带录音机录音,但这台录音机过于老旧,且不好操作,而且还要回避家里的窃听器,搞到最后甚至都听不清声音,最终选了一台西德产的录音机,这才方便他的回忆。
和外孙阿廖沙
或许因为一些事情比较久远,赫鲁晓夫需要翻阅一下笔记,但每次录音的时候,总喜欢东拉西扯,甚至把年代和人物都搞乱,但一些特殊问题方面,且异常注重细节。
当得知赫鲁晓夫要写回忆录,勃列日涅夫等人感到不安,赫鲁晓夫也知道,自己死后,关于自己的一切文字资料都会被收走,要么被销毁,要么被封存,自己的回忆录搞不好也被封存起来。
但他却不愿意让自己的记录消失,还是继续写。
1967年冬天,赫鲁晓夫被要求禁止写回忆录,如果继续写,会考虑取消他的待遇。
这让赫鲁晓夫压力很大,但赫鲁晓夫坚持认为自己有写回忆录的权利,依旧坚持写,但写完之后,就被收走,这让赫鲁晓夫深受刺激,也让他意识到,哪怕自己写完了回忆录,也不会在苏联出版。
赫鲁晓夫回忆录
眼下能出版的,只能是西方媒体了,几经辗转,来自美国的利特尔一布朗公司和《生活》杂志获得了出版赫鲁晓夫回忆录的权利。
第一部分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包括八百二十页文字、一份照片、一份录音带样品。
毕竟是苏联禁止出版的物品,为了避免泄露,利特尔一布朗公司和《生活》杂志保证不会泄露如何传播出去的,以至于到今天,大家都不知道美国如何在严密的监视下获得这些物品的。
不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一些引起争论的内容在送出去之前就被抹掉了,赫鲁晓夫也不想泄露苏联的国家机密,也不愿意得罪一些人,毕竟如果这样,真的会要赫鲁晓夫一家人的命。
至于利特尔一布朗公司和《生活》杂志,得到录音带后和稿子后,开始对原稿进行翻译和编辑。
1970年与儿子谢尔盖
经过一番准备,《生活》杂志在1970年11月27日开始刊登赫鲁晓夫的回忆录,至于利特尔一布朗公司则直接出版了第一版《赫鲁晓夫回忆录》。
随着回忆录的出版,苏联这边大吃一惊,美苏冷战情况下,自家领导人居然在美国出版了回忆录,立马找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表示,自己不否认有这本回忆录,但自己没有亲手移交出去,一番群枪舌剑下,苏联拿到了一份赫鲁晓夫的保证书,并且立即对外宣布,这些回忆录都是伪造的。
但此后,赫鲁晓夫继续搞自己的回忆录,但在这个期间,赫鲁晓夫身体开始恶化,不断不中断一段时间,并且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一本英文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对于这个回忆录,他表示很满意。
不过此时的赫鲁晓夫身体已经不支持他这么继续搞回忆录的,但赫鲁晓夫却坚持写,这成为他最后的求生意志。
1971年9月11日下午,坚持不住的赫鲁晓夫病逝于医院,终年78岁,葬于新圣母公墓。
赫鲁晓夫虽然去世,但他的葬礼却异常的简单,苏联要求其家人葬礼必须是家庭性质的,且避免任何人前去新圣母公墓探访,至于苏联官方,只是简单发了一个讣告,送了一个大花圈,除此之外,老友米高扬送了花圈。
独特的墓碑
如今赫鲁晓夫还在静静躺在新圣母公墓里炒股加杠杆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他的墓碑与众不同,是黑白花岗岩组成的雕像,这种独特的墓碑,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