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校配资公司佣金,除了小学、太学、国子监这样高大上的“贵族学校”外,私人办学之风也十分兴盛。明清时期,私塾遍及城镇和乡村。乡村私塾是比较接地气的教育方式。私塾大多是一师一馆,也就是每所私塾一般只有一位老师。今日我们来看一看古代的学生有怎样的上学装备呢?
戒尺
戒尺是古代私塾老师对学生施行惩罚的木尺,也叫戒饬或戒方。戒是警戒、惩戒的意思,尺是尺度、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学生不遵守规矩或没有及时完成作业,就可能会品尝到戒尺打手的滋味。
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凡背书不过,写字不堪……其余小事,轻则学长用界方打,重则于圣人前罚跪。”界方即戒尺。清代也有类似的记载,清代还有个规定,秀才要参加岁考,如果岁考成绩在最末等即第六等,按规定要取消秀才身份,四等以下则要受一定的处罚,其中就包括用戒尺打手。《儒林外史》中有这样的描述:“本该考居极等,姑且从宽,取过戒饬来,照例责罚。”这里是对考了第六等的学生宽大处理,按第四等的处罚,用戒尺打手掌。
用戒尺打手掌听起来有点可怕,邹韬奋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回忆了自己十岁时被父亲用戒尺打手的悲惨经历。但在很多老师那里,戒尺本为警示,并非为了惩罚而惩罚。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他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看来戒尺和罚跪是古代老师惩罚学生的两种方式,但这位老先生慈爱宽厚,那些惩罚方式也只是吓唬人的纸老虎而已。
图中塑像反映的是旧时广东私塾老师惩戒学生的场景。
广东人以前把私塾叫作“卜卜斋”,因为戒尺打在学生身上,会响起“卜卜”声。
书箱
现在学生上学要用到书包,古代也有类似的专门用来装书的工具,叫书箧,也叫书笥、书箱。明代著名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描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这里的“负箧”就是背着书箱的意思。他在向老师求学时,背着书箱,穿着旧鞋,行走在大山深谷之中。书箱是知识和身份的象征,无论它是紫檀木、黄花梨,还是普通竹木质地,每个读书人都将它视若珍宝。书箱两层或三层规格不等,内部空间分配合理,纵横排列疏密有致。笔、墨、纸、砚等书写用具和书籍分别放在不同空间里,还可以放一些日用品,可谓读书人的必备神器。
清代黄花梨木书箱。这类优质木材书箱多为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所用。
校服
7月20日第一天阵容嘉宾分别有袁咏琳、夏日入侵企画、邓典、阿肆、黄宣、郭顶,第二天则是秦凡淇、魔动闪霸、孟慧圆、焦迈奇、刘忻&遗忘俱乐部、橘子海、C-BLOCK登台嗨唱,还有《你好,星期六》主持人吴泽林两天全程陪伴。极具多元风格的Live演出,都在长沙马栏山鸭嘴公园等着你,邀你明天一起沉浸式感受心跳与节奏的共鸣。
塔坦手持着樱桃炸弹,带领菲露露和咕噜咕噜抵御僵尸的入侵,戴夫也带着豌豆射手、坚果等伙伴前来助阵。
据历史记载,在古代的官学中,例如明代,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国子监的学生规定要穿校服,那时的校服叫襕衫,也写作蓝衫或褴衫。襕衫的样式为上衣下裳,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所以称为襕衫,一般用白细布做成。据明代《礼部志稿》记载,当时襕衫的样式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中间为玉色,取“比德如玉”的美意。外有青边,为玄素自闲的意思,玄即天空的青色,寓意像天一样素雅的青色,可显出人的文雅。
明代余壬、吴钺共同绘制的《徐显卿宦迹图》中“国师正席”局部。
国子监监生们身上穿着的就是襕衫。
◎本文原载于《月读》(作者天一),图源网络配资公司佣金,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书箱学生私塾戒尺襕衫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