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中社》消息股票如何放杠杆,
近日,定价比茅台贵一倍的“高端商务白酒”听花酒的母公司ST春天(600381)的2024年审计机构政旦志远会计师事务所(下称“年审会计师”)公布阶段性进展说明,否认公司先前预告的ST春天2024年业绩收入。
2024年,中国白酒行业在消费升级与经济周期的双重挤压下呈现分化格局: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面临价格倒挂与库存高企的困境,而ST春天旗下的听花酒却以“超高端健康白酒”概念逆势突围。根据ST春天 2025 年 1 月发布的业绩预告,公司 2024 年第四季度营收同比暴增 111.62%-164.53%,全年营收预计为 3.11 亿至 3.39 亿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收入后为 3.05 亿至 3.33 亿元,‘压线’3 亿元的退市风险警示标准。
然而,“年审会计师”在 2025 年 4 月 17 日发布的《阶段性说明》中指出,公司第四季度酒水和冬虫夏草业务收入存在异常增长,缺乏商业合理性,可能导致扣除问题收入后营收不足 3 亿元。若年报最终确认这一结果,ST春天将因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 3 亿元,触发退市风险警示。
从市场表现看,听花酒自2020年上市以来便以5860元/瓶的标准装和58600元/瓶的精品装刷新行业定价上限,其“太上老君托梦”的品牌故事、诺贝尔奖得主站台的营销手法,以及“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健康宣称,一度成为舆论焦点。然而,2024年3月央视3·15晚会曝光其虚假宣传后,听花酒遭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处罚,电商平台下架,线下门店关停,品牌声誉严重受损。
尽管面临监管重挫,ST春天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却突然“逆袭”,单季度营收达1.13亿-1.41亿元,占全年营收的36%-42%。这一数据引发“年审会计师”的强烈质疑:
收入确认风险:“年审会计师”认为,ST春天可能为规避退市风险,在第四季度突击确认收入,存在“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而确认收入”的嫌疑。
应收账款与存货减值:截至2024年9月,公司应收账款余额1.24亿元,坏账准备仅0.69亿元;存货余额2.32亿元,减值准备仅0.21亿元,审计师指出可能存在减值计提不充分的重大错报风险。
销售费用畸形:2022-2023年,听花酒销售费用率分别高达76.94%和79.97%,远超白酒行业平均水平(约17%),甚至超过保健品行业龙头汤臣倍健(约40%)。这种“卖5万元酒花4万元营销”的模式被质疑为“财务洗澡”或关联交易输送利益。
财务操纵的可能性:ST春天连续五年亏损,累计亏损超12亿元,2024年营收“压线”3亿元以避免退市,存在强烈的保壳动机。“年审会计师”质疑其通过经销商压货、关联交易等手段虚增收入。
健康宣称的合法性:听花酒宣称的“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效违反《广告法》,其国际专利被指“未获授权”“凉味剂实为薄荷提取物”,涉嫌虚假宣传。
行业生态的破坏:听花酒的高价策略与“资本腾挪术”(如关联交易、频繁更换审计机构)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信任,也暴露出白酒行业在监管与创新平衡上的漏洞。
财务暴增的底层逻辑:保壳压力与资本运作
收入结构异常: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暴增主要依赖酒水业务,而ST春天解释称“经销商信心恢复”“营销活动加强”,但未披露具体客户信息。此前,公司曾因客户关系不明、预付账款异常被上交所问询。
关联交易嫌疑:ST春天通过收购控股股东关联企业三普药业资产、向关联方采购虫草产品等方式,构建复杂的利益输送链条。例如,2020年以3.35亿元收购三普药业资产,但仍需向其采购产品,形成“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
审计机构变更:公司两年内两次更换审计机构,从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到政旦志远,引发市场对审计独立性的质疑。
市场策略的致命伤:健康宣称与高价泡沫
健康功能的虚假性:听花酒的健康功效缺乏科学依据,其国际专利显示“国家处理状态空白”,凉味剂实为薄荷提取物,却被包装为“高科技成分”。
价格与价值背离:5860元/瓶的定价远超茅台,但其酒体品质未获行业认可。2023年酒水业务收入仅8294.76万元,前三大客户贡献近30%收入,存在“大客户刷单”嫌疑。
渠道压货风险:ST春天对经销商实施“配额制”“提价”等策略,试图营造稀缺性,但2024年经销商库存高企,实际动销数据未公开,市场质疑其“虚假繁荣”。
行业舆情与监管启示
消费者信任危机:3·15晚会后,听花酒被贴上“智商税”标签,消费者对其高价与功效的质疑持续发酵。尽管恢复线下门店和广告投放,但线上渠道仍受限,闲鱼成为主要销售平台,折射出品牌公信力的崩塌。
监管趋严信号:市场监管部门对听花酒的处罚(累计罚款510万元)和证监会的介入调查,显示监管层对“伪创新”“财务洗澡”的零容忍。
行业转型警示:听花酒的困境凸显白酒行业“高端化”的误区——脱离品质基础的营销炒作难以持久。相比之下,老白干酒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降本增效实现盈利增长,为行业提供了差异化路径。
一场资本游戏的落幕与行业反思
听花酒的业绩“暴增”是一场以资本运作为核心、以过度营销为手段的生存博弈。其背后暴露的不仅是个体企业的财务风险,更是白酒行业在“健康化”“高端化”转型中的集体焦虑。
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警惕“概念先行”的营销陷阱;对于监管层,应加强对“伪创新”的穿透式监管;对于行业,需回归品质与文化的核心竞争。
在这场资本迷局中股票如何放杠杆,听花酒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它留下的警示,值得整个行业深思。